你有没有想过,在联合国那种全世界顶尖人物扎堆的地方,真正能让人闭嘴的,到底靠的是什么?可能真不是嗓门大,也不是话说得有多漂亮,有时候,可能就是一个眼神,一个动作。
我印象特别深的是一次关于新冠疫情的线上会议,那会儿气氛本来就很紧张。轮到当时美国的代表发言,她也没管会议主题是啥,上来就直接把矛头对准了中国,说了一堆不着边际的指责。当时镜头切给耿爽,他一开始就是静静地听着,脸上没什么表情。
等对方说完了,他申请发言。我以为他会慢条斯理地一条条反驳,结果他一开口,整个气场都不一样了。他先是特别冷静地指出,美方的发言跟今天的主题没半毛钱关系,纯粹是在“传播政治病毒”。接着,他列举了中国为了抗疫付出的努力,语速慢慢变快,情绪也明显上来了。最后,他几乎是盯着镜头,用尽全身力气说出那句后来刷爆全网的“够了!”。他接着说:“你们给世界制造的麻烦已经够多了!”那一瞬间,感觉整个屏幕都在震。那种忍无可忍的愤怒,根本不是演出来的。
但他也不是只会发火。有时候,他的话比发火还狠,那种杀伤力是穿透性的。比如有一次讨论叙利亚化学武器的问题,这事儿挺复杂的,简单说就是一些西方国家拿着一份调查报告,非要说叙"利亚政府有问题,想在安理会推动制裁。大家心里都清楚,这背后有很深的地缘政治盘算。轮到耿爽发言,他没去纠结报告里的技术细节,而是打了个比方。
他说,某些国家这么着急地想“追责”,恐怕只是他们想推翻叙利亚政府这个“路线图”里的一步。然后,他说出了一句特别经典的话,他说,不希望看到《禁化武公约》成为最后一块“遮羞布”。“遮羞布”这三个字一出来,感觉整个会场的空气都凝固了。他没点任何国家的名字,但所有人都知道他说的是谁。这种感觉就像是,大家都在心照不宣地演戏,结果他直接走上台把那块幕布给扯了下来,让所有人都尴尬地站在那儿,什么都藏不住了。
更有意思的是,他还能在两种极端情绪之间无缝切换。前面说的都是他很刚的一面,但还有一次,他表现出的那种极度冷静,可能比发火还让人觉得可怕。那次是讨论伊朗核问题,美国当时已经退出了伊核协议,但又想回来搞事情,威胁说要启动一个叫“快速恢复制裁”的机制,基本上就是想单方面把所有对伊朗的制裁都给恢复了,还警告别的国家不许不听。
会上的气氛特别紧张,美国代表说得声色俱厉,一副“你们看着办”的架势。轮到耿爽,他没生气,也没反讽,就那么不紧不慢地站起来。他像个法学教授一样,开始从法理上分析,说美国既然已经退出了协议,那它就不是协议的参与方了,根本就没有资格来启动这个机制。他的逻辑特别清晰,一条一条地摆事实,讲道理,把美国的做法定义为“典型的霸凌行径”。整个发言过程,他语速平稳,表情镇定,跟对面那种气急败坏的样子形成了鲜明对比。那感觉就像是,你尽管歇斯底里,我就静静地看着你,然后用你根本无法反驳的逻辑告诉你,你错了。
所以你看,他的风格其实很难用一个词来定义。他可以怒发冲冠,也可以字字诛心,更可以不动声色地瓦解对手。后来很多人开始注意到他的小动作,比如发言结束后那个标志性的“推麦”动作。轻轻往前一推,不多不少,好像在说:“我的话说完了,立场就在这里,你们随意。”这个动作里透着一股强大的自信和从容。
网上还流传一个很有画面感的故事。说是在一次讨论会上,一个东欧国家的高官坐在前排,姿态挺放松的,好像对中国的发言不怎么感兴趣,连同声传译的耳机都没戴。轮到耿爽发言时,他没急着开始,而是先转向那个方向,微微点了点头,很清晰地说:“感谢这位国务秘书出席本次会议。”就这么一句,对方猛地一愣,才意识到自己的失态,赶紧手忙脚乱地把耳机戴上。全场的目光一下子就聚过去了。这个细节,不管是不是被添油加醋过,都精准地概括了那种不怒自威的气场。
后来我看了一些国际关系学者的分析,清华大学有些教授就提到,这种“耿爽式”的外交风格,其实不是偶然的。它背后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和国际地位变化的直接体现。说白了,就是腰杆硬了,说话的底气自然就足了。以前我们可能更多是解释、呼吁,现在则是敢于交锋,敢于直接指出问题所在。
这也不是空话,背后都是实实在在的数据。就拿联合国会费来说,中国现在是第二大出资国,承担了超过12%的会费。在联合国维和行动里,中国是常任理事国里出兵最多的国家。再加上“一带一路”这种实打实的全球合作倡议,影响力早就不是以前能比的了。外交官在前面的表现,其实就是背后国家实力的一种延伸。没有这些东西撑着,话说得再硬气,也只会显得色厉内荏。
所以,当他站在那里,无论是平静地推开麦克风,还是发出一声怒吼,你都能感觉到那背后有一种巨大的力量在支撑着。
这种话语权的分量,大概就是这么一个字一个字地,在无数次交锋中挣回来的。
老牌配资平台,配资中心,网络炒股杠杆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